查看: 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3D技术促进博物馆数字化

[复制链接]
.    

3797

主题

11

听众

5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32328
精华
41

活跃会员 优秀版主 荣誉管理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6:56: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两年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发布仪式,宣布三方共同合作研发的“走进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画展示项目正式完成。
  

  北京故宫近年来建立了三维数字模型和数据库。
   核心提示:
  如果你稍加留心,可能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网络博物馆世界。无论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法国凡尔赛宫,这些令人神往的文物和艺术殿堂,早已在网络上改头换面。在谷歌开发的艺术之旅项目(Google Art Project)中,你只须轻点鼠标,在3D效果的技术支持下,艺术狂热者便可足不出户神游这些殿堂级博物馆。
  内地众多博物馆在这股网络技术的风潮下,又发生了哪些神奇变化?本月中旬,“第十一届博物馆数字化推广论坛暨十周年纪念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的专家们开始分享新科技给古老博物馆带来的新变化。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等热潮,黄金周游客挤爆故宫等各大博物馆的新闻为人们所关注。游客的人潮,一方面让博物馆不再门庭冷落,另一方面也给文物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几乎与此同时,“博物馆数字化”、3D技术的横空出世,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近年来,从北京故宫到敦煌博物院,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正在给这些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带来新生机。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3D技术缓解游客热浪
  1、
  几年前开始,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开始思考数字化发展出路。北京故宫与IBM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套3D视觉游客导览,观众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浏览这座虚拟的紫禁城所有宫殿,不但如此,网民还能扮演古代的大臣嫔妃,与其他游客一同,在虚拟的故宫里游走。推开太和殿大门,坐上皇帝龙座俯瞰大殿,游客甚至可以进入虚拟故宫中扮演皇帝。
  而就在北京故宫数字化技术研发的同时,这座古老的博物馆游客量逐年递增。2011年全年,北京故宫接待参观人数达到了1400万;今年国庆节10月2日,游客量竟然冲破18万人大关……
  “博物馆被挤爆了!”诸多博物馆在欣喜之余,也显得措手不及。今年北京故宫不得不宣布将考虑推行分时段限流,日限8万人,也引起了社会舆论质疑。从文博专家角度看来,游客量的激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文博事业被大众关心的好兆头;另一方面,过多的游客量也给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文物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比如莫高窟,游客激增损坏壁画的消息时有传出,限制游客量成为了无奈但是必要之举。
  面对这样紧迫的现状,博物馆的专家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博物馆数字化之路。听到这一说法,一般人的第一感觉是既时髦又神秘。“数字化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将博物馆藏品的各类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起来,并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向观众进行推送,为观众提供多角度、近距离的赏析。无疑,上网后的博物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游客压力,让更多观众可以利用互联网体验古老博物馆的神奇魅力。
  敦煌研究院目前正在研发体验敦煌艺术的“游客服务中心”,预计将于明年10月份完成。中心采用球幕的形式,一个球幕可以容纳200人。球幕为天文学领域所广泛应用,然而对于人文科学领域而言,敦煌尚属首例。游客将可以在球幕中欣赏到三维重现的敦煌洞窟场景,感觉置身于富丽堂皇的佛国世界之中,同时还能听到翔实的内容解说。而它所展示的这些洞窟,均尚未对游客正式开放。可以说,它解决了游客人数过多可能对洞窟保护造成妨碍的难题。



虚实结合让展览“永不落幕”
  2、
  3D时代的博物馆及其馆内的国宝,将给观众带来哪些惊喜?11月25日,河南洛阳博物馆首次对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等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工作备受瞩目,文博专家利用三维扫描等数字技术,为文物建立永久性、高精度的数字化档案,并为博物馆数字展陈、文物虚拟修复、考古遗址虚拟漫游、文物高精度复制等奠定基础。可以想象的是,未来“石辟邪”在网上以3D形式与观众见面时,一定是更立体、更动人的展览方式。
  而南京博物院则筹划兴建了一个“虚拟私塾”,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游客体验。特别的是,这个私塾是没有老师的,而听众则是前来参观的孩子。博物院将通过屏幕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国学经典放映出来,并附带专业的讲解。而博物院方表示,将来的教材设计将交由网友完成。每位网友都可以将自己设计的PPT放在其中展示。通过这种良性互动,既能使参与者体验到DIY的乐趣,也能为博物馆积累知识资源。
  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小朋认为,传统博物馆只强调对文物的收藏,以为文物就是博物馆的唯一资源。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知识,这些相关知识也是博物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些知识往往来源于公众,博物馆从业人员所能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 “以青铜器文物为例,考古专家只能解释它的用途与功能,至于文物的铸造工艺、合金成分、矿物产地等,则需要另一个行业的专家来解释。然而,这些专家都身处博物馆大门之外,而传统博物馆却将这些专家群体彼此分割,无法提供更合理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张小朋说,传统博物馆只有一本无人问津的意见本,而数字博物馆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汇聚来自公众和不同行业专家的知识,并将这种共享而来的智慧反馈服务于社会。
  张小朋还观察到,博物馆从业者每年都花费了上百万元经费举办临时展览,从选题、选材、组织到情节调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到了临时展览开幕的当天,它的“生命”就“终结”了——由于观众在传统展览中是被动的,只能袖手旁观,因此每次展览结束的时候,除了留下一些图录和图片外,无法为博物馆积累更多知识,反而还生产了一堆垃圾。这个过程却又周而复始地进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对于展览往往无疾而终的现象。博物馆专家们却发现,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为博物馆开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博物馆方只需要建立平台,确立规则和审核机制,并为公众提供多媒体通道和一些简单便捷的工具,网民就可以亲手将知识库搭建起来。这样“共建共享”的知识库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成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展览,也可以上传共享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只要具有价值,就能为博物馆所吸纳。



到博物馆里去谈情说爱
  3、
  博物馆数字化带来的一个巨大转变是,博物馆与普通观众在网络上赤诚相见,它的身段不再是俯视,而是面目可亲,让人渴望接近。在网络博物馆,观众可以与文物对话,与讲解员对话,甚至还可以和整座博物馆对话……这样“办展”的时间越长,所积累的社会知识就越多,而博物馆的影响力也就越广。
  “一所真正的‘数字博物馆’应当是‘虚实结合’的。公众既可以在展柜前看到实物,也能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互动交流。”张小朋说。在张小朋看来,“数字化”并非意味着冷冰冰的信息和技术。博物馆的本质在于实物背后的情感。实物、历史和情感,这三者对博物馆来说应该是并重的。”只有情感才能真正抓住观众,数字化技术只是帮助我们体验人类情感的一种手段,而最终的目的则应让观众忘却技术的存在。”他认为,博物馆就应该做得像《红楼梦》一样,并没有什么花哨的技术,只是文字加纸张,就能紧扣每位读者的心弦。同样,博物馆里也可以谈情说爱。“打比方,博物馆只需要设计一个爱情场景,观众可以在上面自行创作,二人世界甜蜜的合影、三口之家幸福的生活照都可以放上去展示。10年之后,观众再次来到这里回味自己的过去时,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许多人认为博物馆就等于历史,好像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刻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博物馆的收藏对象。而对于这一点,西方走得比较早。美国人正在整理“美国记忆”,新西兰同行也早已将毛利人的音容笑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收集起来。
  谈到这一点,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也有同样的体会,他认为博物馆本质就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说教。过去的博物馆就是讲解员将人带到哪里就到哪里,对游客怎么说游客就怎么听,纯粹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数字化的博物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可以借着体验,慢慢沉浸在文化氛围之中,并油然生发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来源互联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web3D纳金网http://www.narkii.com/clu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4-11-10 17:58 , Processed in 0.10115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